戴新:點“木”成金,雕琢生活之美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徐敏
10月15日,一師阿拉爾市根雕木藝民間藝人戴新在創作木雕作品。戴新 提供
在一師阿拉爾市井岡山大道十字路口,一座2米高,2.5米寬的木雕引得行人駐足欣賞。只見木雕的一面刻有“一師第一犁”五個大字,字的下方,一位軍墾戰士扶犁而行,另外幾位戰士在前面拉犁。木雕的另一面刻著王震將軍的詩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這是一師阿拉爾市根雕木藝民間藝人戴新創作的木雕作品。
戴新是土生土長的兵團人,小時候,到戈壁深處撿拾柴火,遍地奇形怪狀的柴火在他看來都是天然絕佳的藝術品。
一次偶然的機會,戴新用沙棗木根做了一張茶臺,在市場上賣了許多錢,這讓戴新覺得做根雕大有前途。于是,在工作的間隙,戴新不遠千里到福建找專業的老師學習根雕木藝。一回到家,戴新就從筆筒、茶臺等簡單的物件做起,再到獅虎、人物等較為復雜的造型,戴新把一個個無人問津的樹根變成了根雕作品。
自家地里的樹根用完了怎么辦?戴新就到外面找。河岸、水庫、大壩附近常常有浸泡多年的朽木疙瘩;在廢品堆放場、道路修建工地等,也會有意外的收獲。戴新撿回那些朽木樹根,用獨到的眼光和精湛的技藝,化腐朽為神奇:婀娜多姿的少女、迎風傲雪的梅花、威風凜凜的老虎……一堆堆朽木廢根經過戴新的雕琢,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在繼承傳統木雕注重細節雕刻的手法上,戴新注重結合新疆木質、樹根的天然形態、肌理色澤等,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木雕風格。他的作品造型美觀,紋理構造彰顯詩情畫意,粗獷處一刀不刻,盡顯自然風貌,精雕處細致入微,神態畢現。他善于根據構圖,巧用技法以表現根雕的意境,創作的作品形神兼備。他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豐富而有變化,注重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豐富的雕飾,色澤清淡,格調高雅,保留了原木天然形態。
2020年5月,戴新被一師阿拉爾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評為師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根雕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在一師阿拉爾市紅棗節、一師七團荷花節、一師十一團沙漠之門越野賽等重大文旅活動中,戴新的根雕展覽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無數游客的目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發布關于2021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擬入選人員名單,戴新名列其中。
“阿拉爾有著豐富的樹根資源,楊樹、榆樹、沙棗樹等都是很好的做樹根雕的原料。我希望把根雕木藝這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為阿拉爾市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贝餍抡f。
《兵團日報》(2021年12月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