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歷史的輪廓清晰可見
張樂、李新月
馬橋故城一隅(資料圖片)。錢俊斌 提供
馬橋故城一隅(資料圖片)。錢俊斌 提供
沿著彎彎曲曲的洛克倫河古河道,穿越參差不齊的胡楊林,筆者來到六師一〇六團馬橋故城。城南地勢開闊平坦,一眼望去,長滿了紅柳、梭梭、胡楊等。城北不遠處,壟狀沙丘連綿起伏,彎彎曲曲的引水渠道伸向城郊,留下了昔日耕種的痕跡。
馬橋故城有一大一小兩座城。與中國大地上祖先留下的許多城池相比,馬橋故城比較簡陋,就地取材壘成的土夯墻,沒有一磚一瓦,只是墻體的厚實和城的規模還算可以。唯一特別之處是有一條古河道。古河道原名為洛克倫河,是老龍河與現在呼圖壁河的匯流河,如今早已干涸。只留下馬橋故城,為人們講述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曾經,馬橋故城是保衛這片土地上人們家園的堅強壁壘。那時候沒有先進的工具,建造城池只能靠人力。為了保衛家園,人們建起一大一小兩座城。大城南北長390米,東西寬360米,城墻3米多高,厚2.7米;小城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0米,城墻高4米,寬2米。
站在故城的墻頭上,俯瞰殘垣。馬橋故城給筆者的感覺,干凈又淳樸,真實又遙遠。雖然現在它沒落了,可它是每個馬橋人心里的城市,一〇六團的每個人幾乎都愛這座城。
與團場的老人聊天,他們回憶說2002年的時候,馬橋故城還沒有像現在風化得這么嚴重。那個時候,還有孩子在馬橋故城里面讀書,土夯的墻體上搭建了蘆葦棚,從遠處就能聽見孩童們的讀書聲。那個時候,城墻還很高,馬橋故城成了孩子們的童話王國,他們冬天在城墻內外打雪仗,淘氣的孩童從城墻斜坡上快速滑下,歡呼著、雀躍著。過去的馬橋故城留在職工群眾的心里。
站在夕陽下看如今的馬橋故城,是那么安靜祥和,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在撫摸人的額頭。沒事去看看它,看它的兵城,品味它的民城,看它過去的河流,回想當年的馬橋。
不同年齡的人群看到馬橋故城的輪廓,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孩童看著它,幻想著自己的夢幻城堡,在里面藏匿起來,玩躲貓貓的游戲;青年人看著它,好奇地想去探索從前戰亂中留存的文寶;中年人看著它,像捧著一杯醬香濃郁的烈酒,陶醉其中;老人看著它,像是在探望從前的戰友,既激動又隨之感到釋然;而在未來的馬橋故城的建設者眼里,它更像是一只還在沉睡的美麗鳳凰,它的豐滿羽翼蜷縮在一起,妖嬈的身段若隱若現,額頭上色彩斑斕的冠羽仿佛等待誰去喚醒它。它沉睡時的姿態,是那樣的安詳,是那樣的靜謐,讓人既想喚醒它,卻又不忍心打擾它。
如今,團場大力開發馬橋故城,打造團場特色馬橋文化小鎮;利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延伸產業鏈,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發展林下經濟;以馬橋故城為核心,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或許,馬橋故城當下還是一只沉睡的鳳凰。未來,人們會看見它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兵團日報》(2021年12月9日第8版)